您现在所在的位置: 首页-- 综合-- 影视天地

影视天地

从弘扬延安精神的《延水谣》到讴歌治沙英雄的《生命的绿洲》,从展现半个世纪时代变迁的《生命册》到反映当代青年奋斗姿态的《生命之重》—— 好戏连台,陕剧分外精彩!

发布时间:2023-06-19 08:59:13 浏览次数:363 来源:陕西日报  分享:

        话剧《延水谣》在西安新城剧场上演。

        6月1日,秦腔现代剧《生命的绿洲》上演。

        陕西人民艺术剧院创作的话剧《生命册》在西安上演。


        “只有你们真正懂得人民,人民才能懂得你们!”“有出息的文学家、艺术家,必须到群众中去,到火热的斗争中去!”……5月31日,西安新城剧场,话剧《延水谣》的舞台上,一句句铿锵有力的话语,点燃了剧中青年文艺工作者以艺术为武器投身抗战的激情,唤醒了台下观众关于历史、关于信念、关于那个激情年代的记忆。

        近日,陕西省多部精品剧目接连推出。从弘扬延安精神的话剧《延水谣》到讴歌治沙英雄的秦腔现代剧《生命的绿洲》,从展现半个世纪时代变迁的话剧《生命册》到反映当代青年奋斗姿态的舞剧《生命之重》,优秀剧目纷纷登台,为观众带来更多艺术享受,让文艺之光照亮生活。

■ 回望源自黄土地的理想信念

        创立于延安的鲁迅艺术学院,为新中国培养了无数优秀的革命家、文艺家。在这里召开的延安文艺座谈会,引领着一代又一代文艺工作者与人民同心、与时代同行。作为西安话剧院纪念《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发表81周年、西安话剧院建院70周年的献礼之作,话剧《延水谣》带领观众穿越历史的长河,一起行走在这些艺术家的人生之路上。

        抗日战争时期,无数文艺工作者和文艺青年从全国各地奔赴延安。他们在战火纷飞的时代寻得一方可以静心学习的乐土。他们在这里谈柴可夫斯基、毕加索以及西方戏剧,创作着反映自己内心世界的“高雅艺术”:战士们听不懂的西方歌剧、缺乏美感而不被老百姓喜欢的绘画、只有风花雪月的诗歌与文学……

        当他们前往战斗一线,目睹了无辜百姓因为战争而流离失所,亲历了警卫战士为掩护他们而牺牲后,才看清了战争残酷的真相。延安文艺座谈会的召开让他们真正意识到:艺术是宣传、发动与组织群众最有力的武器。随后,一批批为工农兵服务、鼓舞军民士气的文艺作品喷薄而出。

        在根据地演出歌剧《白毛女》时,因为格外真实致使饰演“黄世仁”的演员被愤怒的群众围追堵截;深受百姓喜爱的《小放牛》等节目演出后,演出队每到一地,群众都能循着地上的花生壳找到他们;以边区军民抗战生活为内容,改造自西洋艺术的木刻版画,开创了划时代的艺术风格……伴随着舞台上每一位革命文艺工作者的成长,观众直观地看到了“文艺为人民服务”的初心,体会到了文艺的崇高使命。

        舞台上,当剧中憨直可爱、有勇有谋的范团长牺牲的消息传来时,文艺青年们悲愤高歌。沟壑交错的黄土高原上,高高耸立的宝塔山鼓舞着革命者奋勇向前,奔流不息的延河水带着革命先烈的热血冲出这片土地的生命纹路,慷慨激昂的《黄河大合唱》穿越战火硝烟为抗战发出怒吼。舞台下,观众潸然泪下,激动之情化作歌声与演出合归一处,一阵又一阵热烈的掌声在剧场中响起。

        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文艺,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精神。该剧导演傅勇凡说:“宝塔山是中国共产党在艰苦卓绝的历史环境下形成的精神宝塔,延河水是养育了这样一群人的精神河流。只有理解了这个地方的水土,才能真正理解为什么延安能够孕育出那么多充满革命激情与生活厚度的优秀文艺作品。”

■ 彰显治沙群体的精神风貌

        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多年来,国家持续深入推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上中游水土流失治理和荒漠化防治工作取得可喜成绩。其中,毛乌素沙地从“千年沙漠”到“万里绿洲”的转变,堪称人类治沙史上的奇迹。6月1日,陕西省戏曲研究院秦腔现代剧《生命的绿洲》的上演,让更多人知道了这个伟大的生态奇迹,了解了那些数十年如一日耕耘在茫茫沙漠中的治沙英雄。

        “大漠里的沙柳黄河里的浪,活就活出个人样样。”雄浑悠远的信天游响起,何玉芳从荒凉的沙脊上一步步走过,嫩绿的新苗在她的足下生发、蔓延,一点一点连成了一望无际的绿洲。这片几十年心血与艰辛换来的绿洲,见证了她与丈夫石广义相携走过的治沙之路,见证了他们一家四代人的命运变迁。当华龙公司出资5亿元欲强买5万亩林地之时,何玉芳在卖还是不卖的内心煎熬中回忆起了曾经的一幕幕。

        几十年酷暑寒冬的浸泡,让正值壮年的石广义患上骨癌。不忍告知丈夫真相的何玉芳,将满心酸楚与悲凉一人承担。得知自己身患骨癌后,石广义为了不让家庭雪上加霜欲挖沙自埋。他在何玉芳的竭力规劝下再燃斗志,却终不敌病魔撒手人寰。为帮助父母偿还债务,他们的儿子石大林外出打工却误入黑煤窑,被找到时已精神失常。何玉芳的养女石兰兰心系石大林,无奈地嫁给毫无感情的潘运来,对哥哥石大林多年的悉心照料和对潘运来卖林地的坚决反对,成了二人离婚的导火索。被何玉芳好意收留的流浪汉潘运来,将多年的相处视作“扛长工”,与外人沆瀣一气,成为刺向何玉芳最锋利的尖刀……

        剧情在现代与过去中反复转换,戏剧冲突层层递进。何玉芳一家为实现沙漠变绿洲的质朴愿望所付出的青春与血泪被展现在观众眼前,治沙人不向命运低头的倔强和强大的人格力量被立在了舞台上。全剧虽然没有符号性语言和豪言壮语,却充满对家园的眷爱、对爱情的坚守、对儿女的舐犊之情、对生命的尊重,处处跳动着国家命运、时代发展的脉搏,闪耀着普通人坚守理想信念、不屈服沙暴肆虐、不接受利益诱惑、牢牢守住绿洲的人性光辉。

        “活一天也要栽树一棵,压一把黄沙挡一股风……”这是剧中主人公的内心呼告,是无数治沙人的生命故事,也是“不畏艰难、敢于斗争、矢志不渝、开拓创新”的榆林治沙精神的体现。沙漠已经远遁,逐渐退守到了人们的记忆之中,治沙英雄群体共同创造的治沙精神,却跨越时空,历久弥新。

■ 记录鲜活真实的生命故事

        “把村里人的事都给办了!”当大学毕业的吴志鹏成为“吃公家饭”的青年教师后,来自老姑夫“见字如面”的字条一次又一次提醒着他:他还是那个喝百家奶、吃百家饭长大的无梁村的孤儿“丢”……5月14日至19日,陕西人民艺术剧院创作的“茅盾文学奖”系列第四部作品——话剧《生命册》在西安人民剧院上演。

        背负着沉重人情包袱的“丢”,在逃离乡村之时,一次次在回忆中用心灵旁白串联起众多社会底层人物的生命际遇:身体残疾却极富商业头脑的“骆驼”,为了“老姑”吴玉花而入赘却在无休止的家庭矛盾中落败的村支书“老姑父”,为抚养儿女而小偷小摸、饱受村民鄙夷却供养出3个大学生的“虫嫂”,曾经靠泥瓦匠的手艺吃饭却因为极度偏执而沦落为街头“算命师”的梁五方……一个个鲜活真实的生命故事被录于一册,勾画出近半个世纪的社会变迁,描摹着小人物的挣扎与奋斗,生动厚重,发人深省。

        这部改编自作家李佩甫茅盾文学奖获奖作品的同名话剧,自2019年初便开始了筹备工作。该剧主创团队多次随同李佩甫前往黄河流域周边市县深入生活、采风创作。历经11次创作研讨会、8次修改提升、4年多精心打磨提升后,这部长达320分钟的“长篇”终于被搬上话剧舞台。

        在连续6天的演出中,该剧得到了业界专家与观众的肯定与喜爱。专家认为,该剧是陕西人民艺术剧院继“茅盾文学奖三部曲”之后,创演的又一部表现当下生活、有力量有品质的戏剧佳作。书中的人物经过演员们的用心演绎,在舞台上“活”了起来。贴近生活的剧情、鲜活生动的演出动人心弦、催人泪下,大家都在剧中找到了属于自己的感动和共鸣。

        除几部精彩大戏之外,一部立足于优秀传统文化沃土,反映当代青年奋斗姿态的先锋舞剧《生命之重》也让观众眼前一亮。

        5月29日,在陕歌大剧院的舞台上,从一粒种子的破土而出到最美时刻的绚烂绽放,再到自我意识觉醒后的摒弃禁锢,饰演梅、兰、竹、菊的舞者用舞姿演绎了已过而立之年的舞者面对陡然而增的生活压力,在梦想与现实中抉择的故事。

        陕西省歌舞剧院创作的舞剧《生命之重》以“梅兰竹菊”意象为载体,隐喻人的品格、风骨与成长。剧中,舞者将现代舞蹈和古典舞蹈相结合,运用民族器乐、古典诗词及台词同时进行呈现。“四君子”自强不息的精神气韵贯穿全剧,多维度展现其向上、向善的力量,诠释了人生和艺术的最高境界:将有限的内在精神品性,升华为永恒的无限之美。

        《生命之重》,重在自我价值的追问与求索,重在突破常规给予舞台生命已步入黄昏的舞蹈演员以平台,让他们用自己的故事激励年轻舞者向着梦的方向奔赴、朝着心中的目标跋涉,让不懈的奋斗为青春披上最美的色彩,成为指引人生旅途不可或缺的航标。 (记者 柏桦文/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