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柏峰
黄河西来决昆仑,咆哮万里触龙门。
李白不愧是诗仙,只此一句便写尽了九曲黄河豪迈的气势。
龙门,又称禹门。
又一次来到黄河禹门口,站立在西岸之万仞断崖上,黄河激浪劈山而下,心里想,这莫非就是古人之所谓:“陟其高山,嶞山乔岳,允犹翕河”(《诗经·般》)——登上那巍峨的山顶,眼前是丘陵峰峦;登上那巍峨的山顶,小溪细流汇入黄河而共流。是的,你看:“吾观黄河之浑浑兮,乃元气之萃蒸。浚洪源于西极兮,注天派于沧瀛。贯后土之庞博兮,沓玄沟之晶明。过积石而左转兮,龙门呀而峻倾。薄太华而东骛兮,撼砥柱之峥嵘”——明代著名诗人薛瑄的这首《黄河赋》,真像是将诗经里《般》的这句诗,诠释得淋漓尽致,逼真地描写了九曲黄河从青海巴颜喀拉山发源,一路流经青海、四川、甘肃、宁夏、内蒙古,越过高山,经过平原,穿过黄土高原,进入秦晋大峡谷的恢宏全景……
黄河到达黄土高原边沿秦晋大峡谷,波澜壮阔浩浩荡荡,犹如奔腾的骏马群一样,势不可挡,飞流直下,然而,至壶口,尤为壮观,明代诗人黄光炜在《壶口赋》中形容道:“维兹壶口,载在禹谟,长河自北而南,中分秦晋之区。因其形似而名之。恍罍瓮之乍收,上宽中狭,自高而下,峻若建瓴。驶若奔马,洪波急溅,惊涛怒泻。听之若雷霆之鸣,望之若虹霓之射……”他的这段话,从大处落笔,进而详细地状写了黄河壶口的地形以及水流的特点,你看,站立在岸边,但见流水“驶若奔马,洪波急溅”,黄河卷起万丈的烟雾,像要吞没了天地。天地不能吞没,野马需要收束,黄河的湍流在秦晋的大山间,重重地撞上了一扇门,这就是禹门。
禹门,是千古秦晋的主要通道之一,其出口,宽约百余步,水流湍急,声如巨雷,呼啸而去……至潼关“薄太华而东骛兮,撼砥柱之峥嵘”,忽而东折,流向中原大地。尚未东折之前,黄河在辽阔的关中东部平原,惬意而不受任何约束地流淌着……忽然周身一阵震颤,眼前有耸入云霄的大山挡住了去路,此山名曰太华山。
太华山秀美雄壮如何?且有诗状之:“太华三峰列峻屏,晴宵飞翠下空溟。晓云东抱关河紫,秋色西来天地青。”这是清初关中大诗人李因笃《望岳》诗中的句子——无论是从潼关入秦,还是从关中平原西游出关,映入眼帘的,首先是位于华阴地面巍峨的华山,雅称太华山。此山,峭壁雄奇,属于秦岭主要山脉,与中条山隔河相望。太华山,高耸入云,状如莲花盛开。主要有五峰:其北峰,因位置居北得名,四面悬绝,上冠景云,下通地脉,形如楼台,因此又名云台山;西峰,为一块完整巨石,浑然天成,西北绝崖千丈,陡峭巍峨;山之东有四峰,山之东者曰朝阳,此峰最高者曰朝阳台,可观东海之日出,而玉女峰在西,石楼峰居东,博台偏南,统称为东峰;中峰,居东、西、南三峰中央。南峰,超越天外,乃华山最高主峰,也是五岳最高峰——光绪三十二年(1906),关学最后一位大儒牛兆濂先生,登上太华山。太华山绝美风景,使他心旷神怡,精神倍爽。在中峰浓荫蔽天的古松下稍事休歇,鼓足气力,终于登顶南峰——这时,回首低顾,但见白云蓝天下如带的渭河萦绕着如砥的平野……仰望蓝天,缕缕白云随风在身边流逝,遗世而独立,不觉吟诵道:“踏破白云千万重,仰天池上水溶溶。横空大气排山去,砥柱人间是此峰”——“横空大气排山去,砥柱人间是此峰”——这句诗既是牛兆濂之自喻,也是写实,太华山犹如孤峰挺立的砥柱,使滔滔黄河一改崩涛雪浪一往无前的模样,浩浩汤汤折身东流向海而去。
天宝五载(746),李白在江南送道友丹丘生游太华山,临别赠诗:“西岳峥嵘何壮哉,黄河如丝天际来”——还是李白伟大,视野千里,写出了关中东部辽阔大地的两大地理标识,黄河与太华山,而在这两个地理标识范围之内,自古到今,“山川壮丽于区宇,人物繁多于海内”,孕育出不知多少位曾经影响我国古代文化和哲学思想发展史的哲人,演绎出不知多少丰富多彩的历史故事……这就是亘古长流不息的伟大的黄河的风景。